法治时评丨依法惩治造谣引流行为
“男子初中学历冒充富二代,同时交往20多名女性……”刷到这样的视频,你是否想点开一探究竟?殊不知,点开视频就意味着“鱼儿上钩”,落入了发布者设下的圈套。据媒体报道,不久前,河南省郑州市警方侦破一起特大网络水军造谣引流案。经调查,这类造谣视频真实目的是为一款社交软件推广引流,背后是一条牵涉层级复杂的产业链。
从这起案件来看,这些犯罪团伙可谓拿捏用户心理的“高手”,他们以移花接木的方式剪辑成各种内容低俗、突破伦理底线的视频吸引用户观看,视频中有意无意露出某款社交软件App的名称,从而诱导用户下载使用。从脚本设计、素材拼凑,到账号发布、广告植入,再到层层分包、获利分成,其将“买谣、造谣、传谣”的网络产业链完整呈现,组织之严密、手法之隐蔽,令人瞠目结舌。
这种建立在造谣基础上的“内容营销”模式,对于商家来说转化率高、起效快,但注定是一条不归路:不仅污染网络内容生态,还触及法律红线。根据网络安全法、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等法律法规,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。今年10月,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“清朗·同城版块信息内容问题整治”专项行动,其中制造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、为同城违法活动引流、提供网络水军服务等突出问题正是整治重点。
如果造谣可以生利,且缺乏有效监管,谣言自然会反复滋长。对于这类通过批量造谣进行营销的模式,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依法严惩,另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加强预警提醒和普法宣传,曝光更多典型案例,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,避免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“助推者”。同时,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把关和技术精准识别,对问题账号及作品进行源头遏制,并建立更为完善的投诉举报机制,维护用户合法权益。此外,这起案件也给从事推广营销的企业提了个醒,不要心存侥幸,这种自毁企业和品牌声誉的行为,最终只会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”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jsjc.gov.cn/yaowen/202411/t20241127_1679232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- 广州:深耕法治建设“...2025-09-18
- 广州“亮码入企”为营...2025-09-18
- 潮州:茶香法韵润心田...2025-09-18
- 中山市召开2025年...2025-09-18
- 广州围绕“6+1”目...2025-09-18
- 深化法治交流与合作,...2025-09-18
- 东莞:“世界工厂”有...2025-09-18
- 生物炭助力植物抵抗微...2025-09-12
- 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落...2025-09-09
- 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生态...2020-11-27
-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...2021-03-17
- 2020年安徽省生态...2020-10-12
- 陕西交控集团纪委召开...2021-03-17
- 河池学院纪委:构建“...2021-03-17
- 《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...2021-03-17
- 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党委...2021-03-17
- 孙金龙赴广西调研省以...2020-11-13
- “讲廉洁 扬正气” ...2021-03-17
- 加强党建引领长沙部署...2020-05-11
- 政讯通沈阳环保联合调...2020-12-10
- 乘势而为、以査促核,...2020-12-09
- 陕西平利:真监督确保...2020-05-11
- 犹有临风啸咏声2021-03-17
- 嘉定马陆镇城管执法中...2020-12-09
- 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生态...2020-11-27
- 学习党史国史 践行初...2021-03-17
- 环保从娃娃抓起2020-12-09